甘肃庆阳常年播种冬小麦、冬油菜220万亩左右,7至9月夏粮油收获后处于休闲期,光热水资源丰富,具有优越的复种资源优势。今年以来,庆阳市委、市政府启动实施百万亩复种增粮增效工程。全市上下及早谋划、强力抓促,完成复种农作物103.26万亩,占计划任务的103.26%,占省上下达“两年三茬”复种任务的154%,其中复种粮食作物62.67万亩、麦后移栽荏20.25万亩、蔬菜10.21万亩、饲草10.13万亩,为实现“一年一熟”传统耕作制度向“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转变,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提供了重要支撑。
遵循规律调结构、定目标
按照“顺应自然规律、依靠科技创新、突出增粮增效、稳步示范扩大”的原则,研究制定了《百万亩复种增粮增效工程实施方案》,提出“52111”生产结构(即:杂粮50万亩、麦后移栽荏20万亩、马铃薯和谷子10万亩、蔬菜10万亩、饲草10万亩),统筹利用冬油菜、冬小麦夏收休闲耕地,推广复种粮、油、薯、菜、草等多元化模式,实现粮油增产、农民增收。
庆阳市委、市政府在市委农村工作会、全市农业农村重点工作推进会上对百万亩复种增粮增效工程提出明确要求。夏收前,市委农办印发了《关于切实抓好百万亩复种增粮增效工程的通知》,对生产任务、技术指导、服务保障做了具体安排。市农业农村局指导县(区)细化工作任务,建立复种粮油台账,将复种生产任务落实到乡镇、到村组、到农户,具体到地块、到作物,层层压实复种生产任务。各县(区)及时成立专班,制定工作方案,落实生产地块,制定抓促措施,抢时抓早落实复种生产任务。
因地制宜择模式、优布局
综合考虑县域地理条件、气候变化态势和群众种植习惯,突出产业优势和发展特色,结合作物生长周期,合理选择复种模式,科学优化复种布局。种植模式上,冬小麦茬重点复种杂粮、蔬菜、饲草、麦后移栽荏,主推冬小麦—杂粮(荏)—冬小麦、冬小麦—蔬菜(饲草)—冬小麦(冬油菜)模式;冬油菜茬重点复种马铃薯、谷子和蔬菜,主推冬油菜—马铃薯(谷子)—冬小麦、冬油菜—蔬菜(饲草)—冬小麦(冬油菜)模式。生产布局上,环县、华池县及庆城北部、镇原北部重点以复种荞麦、糜子等杂粮为主,适度扩大饲草面积;中南部县(区)重点复种大豆、糜子、马铃薯、谷子和麦后移栽荏,沿河川区复种甘蓝、大葱、辣椒、叶菜等大路蔬菜。全市在稳定粮食面积的基础上,适当扩大油料、蔬菜、饲草作物面积,稳粮扩经,增粮增效。
创新科技抓示范、强引领
坚持把抓点示范作为提高复种模式创新的有力抓手,按照集中连片、跨乡连村的原则,围绕粮食高产创建和特色产业高效发展,突出新品种新技术引进示范和新机具新模式推广应用,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水平。鼓励新型生产经营主体流转耕地,突出规模化种植、产业化发展,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加大复种试验示范点建设,全市建办复种示范点63个(马铃薯18个、大豆5个、谷子3个、荞麦10个、糜子6个、麦后移栽荏10个、蔬菜6个、饲草3个、综合类2个),较好地发挥了科技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持续把复种马铃薯作为创新种植制度的重要举措,制定复种方案和技术指导意见,指导县(区)提前做好复种工作谋划、地块预留、技术培训和种薯采购等准备工作,完成复种面积8.18万亩、占计划的102%。积极开展新品种谷子试验示范,在镇原县、宁县、合水县、华池县、西峰区、庆城县6县(区)试验种植7853亩。持续做好不同茬口、不同模式、不同品种、不同区域试验示范,总结多元化复种技术规范,夯实新型复种模式基础。
下沉一线作指导、提质效
市、县(区)农技推广部门分类编制复种马铃薯、麦后移栽荏、复种杂粮、复种蔬菜和复种饲草技术指导意见,从品种选择、地块整治、苗种培育、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控、灾害防范等环节开展技术指导。定期开展“三情”调查,准确研判苗情、墒情和病虫情发展态势,为复种生产提供数据支撑。抽调农技、植保、土肥、种子和农机方面专家成立生产工作指导组,深入田间地头,重点开展以复种马铃薯、麦后移栽荏、复种大豆为主的实用技术培训班130场(次),累计培训新型经营主体和农民7000余人(次),发放技术资料1.2万余份,集成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统防统治、全程机械化同期作业等技术应用,为群众全面提供复种技术支撑。
加大扶持强保障、促落实
在资金扶持上,积极向省农业农村厅汇报衔接,争取全省轮作试点项目资金1200万元,对承担复种马铃薯生产任务的农户和新型经营主体每亩补贴150元,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市、县(区)加大资金扶持力度,累计筹措资金2010万元用于马铃薯种薯和大豆种子采购、农资储备、移栽作物育苗及示范点建办,为复种生产大力提供资金保障。在农资储备上,市、县(区)加大种子、化肥、农膜等农资的调运和农机具的调配,提前做好移栽荏和蔬菜育苗工作,县(区)筹资67万元采购秦杂谷6号种子开展新品种试验,全力保障复种生产需要。组织农业执法部门加强农资市场监督管理,加大农机安全检查,全力保障复种工作顺利开展。(杨焕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