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甘肃新闻7月16日电 (白洁 钱霄)盛夏时节,在酒泉市各县区,农机手们驾驶着收割机,在广袤的田野追赶滚滚麦浪。这些走南闯北跨区作业的农机手被形象地称为“麦客”,他们沿着小麦成熟的路径,一路追逐丰收。
“以前的麦客苦啊,在我十五六岁时,每年麦熟,父辈们背着干粮和水,拿着镰刀,外出走乡到户,替人收割麦子。”这是63岁的杨秦安对早先“麦客”的描述。
杨秦安是陕西渭南人,1998年从事农机手行业,迄今已有26年。2000年开始,杨秦安开启了与酒泉农户的合作。“刚来酒泉都是给农场作业,现在主要为个人作业。”杨秦安说。
随着年岁渐大,收割机作业由儿子杨西宁接手。“15岁时,我就跟着父亲走南闯北参与跨区麦收作业。那时年龄小,父亲舍不得让我干活,现在越来越能体会到父亲的辛苦和不易。”杨西宁说。
如今,老“麦客”已成历史,新“麦客”应运而生。新“麦客”又被叫作机械麦客,是农业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力量。他们通过使用先进的农业机械,提高了麦收效率和质量,降低了劳动强度,为农民节省了时间和精力,推动了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为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作出了积极贡献。
作为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陕西西安的段鹏飞,每年5月中旬到11月都要前往河南、湖北等地跨区作业,其余时间在家乡从事室外装修工作。“今年我第一次来酒泉,感受到了酒泉人的热情。前段时间天气热,附近村民把浆水面送到地头让我们解暑。”段鹏飞说。
不仅外地农机手每年来酒泉开展跨区作业,酒泉农机手也东征中原粮食主产区开展小麦联合跨区机收作业。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玉门铁麦客小麦联合收割机为代表的酒泉市小麦联合收割机跨区机收队伍远赴山东、河南、陕西等地参加全国跨区机收作业,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颠簸的驾驶室中,周信一边熟练地操作方向盘,一边调整屏幕上的参数。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周信大声说,“以前驾驶室没有空调,夏天热得坐不住,现在条件好了,干活效率高了,收的麦子也多了。”
今年36岁的周信,从事农机手行业已11年。从2015年开始,每年5月中旬周信就和妻子前往湖北、河南、陕西等地开展跨区作业。
2000年初,周信花9万元购买了第一台收割机。“收割机驾驶室操作系统是机械的,操作费劲。现在的新型收割机操作系统都是电控系统,设备越来越先进了。”周信一边检查收割机一边说。
三夏期间连续作业,收割机皮带、割刀等部位易磨损配件容易出现故障。“干我们这行,不但会开,还得会修。”周信说。每次收工后第一件事,他都会及时检查保养机器设备。收割机的副驾驶座上放着一个自制的工具箱,常用配件、维修工具摆得整整齐齐。
据了解,今年三夏,全国参与跨区作业的收割机有20万台以上。“今年,我市有130台小麦联合收割机参加全国跨区机收作业,单台平均收割小麦3000亩,纯收入5万元以上,完成小麦跨区机收作业39万亩,实现收入650万元以上。市农机服务中心共向全市农机手免费发放520份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证,支持农机手充分利用绿色通道走出去开展小麦跨区机收作业。”酒泉市农机服务中心主任黎国富说。
风吹麦浪,田野里摇曳的金黄,为新时代“麦客”点亮前进的方向。他们将一路向西,继续追逐着丰收和希望。(完)